2024年4月3日的反思與回顧 : 921地震的威力與對台灣的影響

在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了近百年來最大的地震,時間於凌晨1點47分15秒,在震央台灣南投縣集集鎮為中心開始劇烈搖晃,影響範圍大至全台灣都傳出房屋倒塌、人員傷亡、大規模停電等災情,至此之後的台灣社會對於建築對防震的安全性與對災害的準備及應變更為重視,也讓921成為了台灣每年都必須重新檢視防災系統及建設是否有更大改善的重要日子。

921地震是什麼樣的地震 ? 為何造成了這麼大規模的災害 ?

921之所以夠造成如此大規模的災害,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進行分析

第一,震央位置位於位於南投縣集集鎮,震源深度僅為8公里,相對於其他深源地震,淺源地震更能造成地面破壞。

第二,此次地震芮氏規模為7.3級,且在七天內又發生超過芮氏規模6的餘震8次,這樣的主震規模及餘震次數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同時也讓本來沒有因主震所造成的建築物崩塌也在餘震當中造成相當大的毀損。

第三,台灣中部的車籠埔斷層為逆衝斷層,由於斷層活動,導致地表強烈變形,大量的能量釋放使地震的損害相當巨大。

921造成了哪些災害 ?

人員傷亡及全台影響

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預測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這場地震的能量相當於46顆原子彈的威力,主震持續了102秒再加上無數次餘震,造成了2415人死亡、11305人受傷及29人失蹤,同時也讓51711棟房屋全倒,53768棟房屋半倒,傷亡程度僅次於過去戰爭,為台灣遭遇過最大的自然災害,許多道路及橋梁等交通設施及水利設施遭到震毀,電力、工業設施損壞一度造成大規模停電,鐵路、客運停駛,另外,地震所造成的土壤液化也使許多房屋開始有潛在坍塌的危險。

各地受災狀況

  1. 南投縣震央所受到的影響最大,大規模建築物倒塌,其中大里市的金巴黎社區大樓最為嚴重,十三棟大樓有四棟倒塌,造成80人死亡,九份二山走山長達兩公里,許多居民及動物直接被活埋地底。
  2. 台中市除了建築物毀損、交通中斷之外,還有山崩等次生災害。
  3. 雲林縣及花蓮縣達到5級震度,房屋受損,雲林草嶺的土石滑落造成交通道路的阻塞與損壞。
  4. 嘉義縣阿里山地區交通設施受到嚴重破壞。

921大地震對政府與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

政府的應對與預防

  1. 救災工程車輛支援 : 為了賑災,政府出動上千部工程重機械與民間車輛進行支援,救援4152名受災民眾且尋獲1346具遺體,承載運送各類物資。

  2. 國家災難醫療救難隊的成立 : 前往災區提供醫療協助,直到當地醫療量能恢復正常,醫療救難隊由醫護人員組成,持續定期訓練以應對需求。

  3. 內政部擬定的防災政策五大面向 :

    (1) 國土規劃 : 國土規劃從土地變更法及國土計畫法將環境敏感區進行管理並公告全國國土計畫加以復育,落實災前預防、災後復育的重要目標。

    (2) 都市計畫 : 由都市計畫法的重新審視與修訂,實施定期通盤檢討,根據不同的災害,適配不同的災後復原重建措施,將各地區的都市計畫做實時滾動式調整。

    (3) 建築管理 : 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建立評出程序與機制。

    (4) 都市更新 : 106年訂定「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協助危險及老舊建築物改建,提升國人居住安全。

    (5 )居住協助 : 購屋貸款利息補貼政策、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租金補貼及社會住宅等措施,解決災民及弱勢民眾居住問題。

社會的反應及支援

  1. 國際搜救隊 : 在國際上,來自21個國家共38支救援隊伍參與賑災工作,他們皆有搜救國際各式災害救援的經驗以及實用的救援儀器,對我國救援組織的建立,醫療系統的恢復,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2. 國際捐款 : 各國資助的捐款共計幾十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捐款占了8成左右。
  3. 廠商的合作 : 在災難面前,科學園區的廠商與廠商拋開個別利益,共同合作救災,克服各式水電問題。
  4. 社會的力量 : 來自台灣各地的宗教團體、企業基金會、社區文化團體、社福機構等非營利組織的救災支援,偕同政府形成一股社會的力量,提高賑災的量能與效率。

對於地震,我們能多少準備 ?

在現今,或許有些人對地震無感,也或許有些人認為人各有命,但災害就像疾病一樣,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發生,但預防也永遠大於治療,在災害來臨之前,我們可以做什麼準備 ?

政府是否做好了地震來臨前的偵測與警報 ? 是否做好地震來之後的救災量能的準備 ?

社區及各式公司、機構是否已做好所在建築的定期檢查及安全維護 ? 建築物是否合法合規 ?

每個家庭、每個人是否有為自己及家人準備好防災包、穩固好家具不讓地震來的時候產生意外 ?

這些都是我們平時都可以做好及持續努力的事情,也願台灣未來能夠遇到類似災害能夠處變不驚,度過難關。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