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黃金金三角了!在地震發生時的保命三大招
在台灣,地震頻繁,不僅在日常時不時讓人感受到搖晃,更在1935年的關刀山地震以及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千人以上的罹難者,此一情形讓我們不禁反思,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地震產生 ?
板塊交界處
台灣的地理位置特殊,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處,在錯位摩擦之下,導致板塊間的能量蓄積,就像兩個磚塊之間互相摩擦靜止的時候的狀態一樣,在力量過大的時候則會造成一次性的板塊斷層或碰撞,從而產生巨大震動,這也是台灣大地震產生的主要原因。
沖繩海槽擴張
為台灣東北部的地震類型之一,從蘭陽溪上游經宜蘭向東北延伸至琉球群島,受到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從而產生震源較淺的地震,且在海槽擴張同時伴隨著地熱及火山活動。
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的地形,讓我們在地震來臨時,對於地震災害資訊的傳播更為敏捷,除了政府的地震通知之外,民間也會互相流傳地震相關的應變資訊,黃金金三角的相關資訊傳播也因此傳開。
為什麼會有「黃金金三角」一說 ? 這個理論錯在哪 ?
透過對地震的了解,我們更清楚地知道台灣處在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區域,而我們身為在此區域生活的居民,更要了解如何在地震來臨時的反應及應變,但在說明正確方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過去我們對地震來臨時所傳遞的錯誤知識,讓大家在未來皆收到相關資訊時,能明辨其正確性。
黃金金三角
黃金金三角於1985年由美國國際救援小組災難部經理Doug Copp所提出,尤其在台灣921大地震後,其黃金金三角理論在台灣被大肆宣傳,稱地震來臨時,應該躲在桌子以及掩蔽物旁邊,讓天花板或梁柱倒下時,能形成三角形的空間爭取生存的機會,在這個說法底下,許多人認為此方法無邏輯上的錯誤並廣為宣傳,但實際上卻無相關實質證據支持此一說法,因為地震所造成倒塌的房屋結構不一,可能會使黃金三角無法形成,且黃金三角忽略了地震時更常見的傷亡主因 - 物品掉落砸傷與重型傢俱的傾斜位移,故比起躲在旁邊,更重要的躲藏位置反而是桌子底下或床底下,才是地震來臨時避免傷亡最好的的存活方針。
地震來臨時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 給你三大保命要訣「趴、掩、穩」 !
DCH是由台灣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所提出的三個英文單字所組成,Drop - 趴下、臥倒,Cover - 掩護、掩蔽,Hold on - 握緊、穩住,以下為詳細說明 :
Drop - 「趴」下、臥倒
地震來臨時,觀察搖晃情況越發劇烈,此時應立即趴下壓低身體及頭部,並由雙手護住頭部,避免掉落物砸傷。
Cover - 「掩」護、掩蔽
四周觀察是否有堅固的桌子或床底,若都沒有則往牆角及柱子,手一樣保持護住頭頸部。
Hold on - 「穩」住、握緊
雙膝跪姿,抓住桌腳穩住身體,手不離頭頸,靜待地震趨緩,此時若有烹飪開火,需在此時觀察確認地震趨緩並前往儘速關閉。
若與此期間發現房屋開始嚴重受損,直接帶上準備好的防災包離開現場前去避難,若無則待在屋內靜待停震。
如何反思日常生活應對地震時的防災準備 ?
災難來臨時,人在毫無準備的當下,腦袋內的反應將一片空白,進而導致驚慌失措做出不理性的避難行動,反而降低生存的機率,為了避免此一情況發生,在地震來臨之前,務必做好充足的準備,平時了解屋內桌底、床底是否堅固且有充足的躲藏空間,日常中是否有做好DCH的演練習慣,並且收集好防災相關物品、食品製作成防災包,讓災難來臨時仍能保持冷靜,做出正確的行動以確保存活機率大幅提升。